名中医是如何练就的,它要经过哪些火和剑的考验,是否有规律可循,我根据近半个世纪从医的历程,谈谈自己坦诚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一、厚德仁心
立志当一名中医生 ,首先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无欲无求,一心一意,救治病人,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集中体现在“本立而道生”,中医注重忠,贞,仁、慈、廉,恕,谦,忍,勇等医德修养,注重亲、悯、和、缓、稳、简、平、爱的医风建树。中医的医德理论表现在执业观、功利观、技术观,服务观,治疗观,处世观和济世观。医生的神圣职责是活人续命,为医的动机,必须拯救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对病人不仅要有慈悲为怀的仁爱心肠,更要有施恩不求报,救治不计报酬的高尚品质。中医名医,德是第一位的,“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当医生应该德才兼备。
二、理论自信
传承发扬中医要有自已的理论自信,以中医为本位,信则灵,诚则灵。没有理论自信,就难以有疗效自强,中医学术就会萎缩,所谓“意不旺者智不达”。中医理论自信,就是要精通中医理论,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机升降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辨证论治体系,治疗大法,具体治法,中药理论,方剂理论,腧穴理论,体质理论,养生理论等等。深刻理解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深刻了解历代中医发展脉络和原因以及未来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当代中医最新的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展和创新中医药学。
三、熟读经典
我学习中医,是从四小经典开始的,四小经典即《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和《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以三字为韵,以七百余言二千余字概述医学源流,理论和常见病证治,有证有方有药,简明扼要,是引领中医医生登堂入室的入门之书。《濒湖脉学》,主要用于临床脉诊,共27种脉象。《药性歌括》所撰的400味药物,为临床常用药物。《汤头歌诀》收集200余首最常用方剂,我开始学习中医就全部背熟其中全部方歌,虽经岁月流淌了40余年,将迈入古稀之年依然记忆犹新,本书收集的方剂运用于临床,大多有效,本书方剂205个,本人临床常常应用就达115个。
在学习四小经典的基础上,努力钻研四大经典,四大经典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准绳,四大经典是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重点学习专业四大名著,这四大名著是《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大成》。“知针知药,固为良医”,重视“一针二灸三用药”,临床主张针药结合,通过长期实践形成当代针药结合学术流派。
四、反复临床
要以经典为指导反复临床,人常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理论只有和临床相结合,理论才真正有指导意义,临床只有以理论为指导,才能掌握规律,扶危救伤。“书上高险,誓以先贤为峰,学路远艰,永以实践为途”。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即一个高明的医生应该掌握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对病根,给以恰当的治疗。我本人在临床工作中,也推崇“一针二灸三用药”,该针就针,该灸就灸,该用中药就用中药。能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说明疗效由医患双方所决定,我在临床工作中,深深体会到当我全神贯注为病人治疗,而病人信心十足时,疗效十分显著,当我心不在焉,病人忧心忡忡,疑神疑鬼,缺少对医生的信任,疗效往往不尽人意。《伤寒论》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临床运用抓住本病为外感风寒,内兼水饮,以咳喘,呕逆为主,它是《内经》“聚于胃,关于肺”的表现,余临床运用本方,只要有咳喘,痰白清稀的临床表现,就大胆投之,如支气管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扩张见上症状均可使用,效果十分显著。上述例子说明经典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学经典和做临床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能获得满意疗效。我十分注重临床,即使上课任务十分繁重,我总是见缝插针,一有时间就从事临床。当中医系主任7年期间,专家门诊时间从未放弃过。虽然将进入古稀之年,我仍然坚持在临床第一线,除了看病以外,还坚持为病人做治疗,我认为这是我作为一位老中医应尽的责任,我以我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中医事业,无怨无悔,甘之如饴。
五、博采众长
博采众长我认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前人的经验,如前人的医案医话,前人留下近十万首方剂,挖掘他,应用它,使我们少走弯路,尤其是经方,经过前人的摸索总结,反复实践,已经是经典验方,只要证对方,方对证,临床必有疗效,我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必效218 证方,并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经多位医生临床验证应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二是吸收现代人的经验,尤其是国医大师和全国名老中医的经验,这些经验和当代的科学知识结合比较紧,如邓铁涛教授应用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朱良春教授益肾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吴咸中教授茵陈胆道汤治疗肝胆管结石,张学文教授清脑通络汤治疗中风先兆等。三是民间存在的单方验方,如用蛇蜕治疗带状疱疹,大黄硫磺治疗酒渣性痤疮,黄花膨箕菊治疗皮下出血,三七,连翘,大枣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青黛治疗急性腮腺炎,西洋参、三七治疗中风先兆等等。
六、总结提升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每天总结每个病人的治疗效果,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记录临床医案,掌握临床第一手资料。不断提升中医诊治水平,本人共发表学术论文73篇,参加过10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先后出版专著17部,其中独著、主编11部,编委6部。达300余万字,代表专著有《子午流注学说》,《健康饮食宝典》,《中医养生学》,《中医药实用技术》,《必效218证方》,《十四经穴的临床应用》,《中医治欲病》,《师传锦囊》,《当代针药结合学术流派代表人物辜孔进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等。
七、继承发展
西医讲的是突破与创新,中医讲的是继承与发展。张仲景是在《内经》的基础上,从一分为二发展为一分为三,从而形成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中医的立体思维,辨证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金元四大家在《内经》的基础上,根据疾病谱的改变,各自发展,形成了滋阴派、补土派,攻下派,寒凉派等。明清期间,温病流行,又出现了新的疾病谱,于是形成了吴又可的“戾气论”,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学说,吴鞠通总结的三焦辨证,这一切都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在经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总体上说没有突破,但有改革和发展,这就是中医。
目前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由于社会的发展,过去的部分传染病已经消失。如天花,小儿麻痹症,麻风等。但又有新的疾病在产生,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新型流感等等,而且慢性病,老年性疾病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西医无法解决的疾病,要靠中医来解决,如压力引起的忧郁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电脑引起的烦躁症,打键盘引起的键盘手、鼠标手。由于久坐引起的各部分骨质增生等等。运用中医中药针灸的方法治疗这些疾病比较好。因此,我提出针药结合学术流派,并把它们付诸于行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览观杂学
要成为名中医,要有传统文化知识,中医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它们不是抽象的,它存在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代著作中,所以名中医药认真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主要有《四书五经》,《道德经》,四大古典名著,四大戏剧名著,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等等之中,要在选读国学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拓展智慧。学习佛家,儒家,道家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九、提携后学
当一名老中医,必须要要提携后学,甘当人梯,不断培养新人,桃李满天下。我在医学院从事教书30年,非常注意教书育人,多次向学生讲“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提出的综合素质,包括五个方面,即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中医接班人。2003年和2008年我分别遴选为全国第三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导师,2011年批准建立辜孔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言传身教,被评为全国名老中医优秀指导老师。
以上是我对如何成为名中医的九点看法,这些看法是我本人亲身体会,亲身实践,反复思考并结合历代名医的成功之路总结出来的。如对后学有所启迪,幸中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