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精神征文】破解医患紧张关系,仅靠相互信任还不够

作者:日期: 2012-08-02浏览:

【职业精神征文】破解医患紧张关系,仅靠相互信任还不够 发布时间:2012-8-2 被阅览数: 202 次 海医附院党办 赖运岛 破解医患紧张关系,仅靠相互信任还不够 ——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

海医附院党办 赖运岛

破解医患紧张关系,仅靠相互信任还不够

——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有感

一、剑拔弩张——医患关系的现状

信任,在医患关系中是一种依赖互动的循环:如果互相信任,会形成良性循环,如果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只会形成恶性循环。后者在当下表现得尤其明显。

近些年以来,医患关系急剧恶化,暴力冲突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去年8月23日,江西南昌市第一医院发生一起血腥械斗,上百人手持棍棒、渔叉、钢管到医院闹事,与保安发生冲突。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发生一起惨烈血案,43岁的女医生徐文被一名患者连刺17刀,倒在血泊中。此后一周,又有一名眼科医生被患者打伤。9月21日,湖北武汉协和医院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一名七旬患者因病情复杂,抢救无效死亡,家属因不认同医院的结论,纠集数十人持械冲击医院。特别是今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伤害医务人员案件,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死者王浩是哈尔滨医科大学09级硕士研究生,出事前刚刚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令人唏嘘不已。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医患纠纷,而是对医生的滥杀无辜。如果让这样的事件继续,将再无医生给百姓看病!

与此同时,去年因对医生不信任引发的“八毛门”事件刚刚平息,另一宗同样反映医患关系的“录音门”事件又在广州浮出水面。"八毛门"、"录音门” ,让医患暗战“步步惊心”。近日报纸披露去年10月13日,安徽六安市舒城县一位女医生,因男长者下身受伤羞于治疗,导致老人死亡。河北安国中医医院、新田县中医院遗弃患者见死不救,不愿做“赔本买卖”。

医生不是敌人,是帮助患者战胜病魔的平凡人;患者也不是敌人,是在跟病痛对抗的普通人。医患本该站在同一个战壕中对抗病魔,如今却拔剑相向。每当大家节假日游玩时,是否有人关注到有多少医务工作者还在忙碌!当春节万家团圆时,是否会有人想起,还有许许多多的医生、护士坚守岗位,治病救人!当夜深人静、酣然入寐时,医生和护士却还在手术台上!同样,每当患者来到医院就医时,医生是否会想到其家里还有老人、小孩在焦急地等待他平安回家,只因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否会想到他的救命钱是东奏西借的,可能早已债台高筑!是否还会想到疾病缠身的他痛苦万分,夜不能寐,连自杀的心都有。

因此,我们呼唤:用爱打开误解抚平伤痕,每个人都来给爱浇水施肥,让爱会慢慢生长在医患之间。爱就是信任,就是托付。医生是人不是神,要以朋友的角度去为患者治疗;患者是人不是神,要把患者当朋友治疗。我们爱医生,爱患者,更爱生命。

二、彼此信任——医患关系改善的前提

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种人:医生和患者,医学无非是这两种人之间的关系。从行为学上来说,无论是“医”还是“患”,其出发点都只有一个——让病人康复起来。这本该是一对互相协作、目标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也是最应该互相信任的两个群体,为何却表现出了势如水火的对立?患者叫屈医生喊冤,医患"战争"此起彼伏为哪般,终究只有一个解释:相互猜疑,毫无信任。患者一开始就想到医生要敛财,可能会乱检查、开大处方、想拿红包或回扣。医生一开始就想到患者可能会闹事。这样的不信任治病该如何治疗?也许,与身体上的病更难治的病就是医患之间长期存在的心病。有的患者极不尊重医生,对医生护士大声斥责。患者紧张,医生也不轻松,现在已经有很多医生因为怕被患者告、被患者打,甚至被患者伤害而不敢做任何需要冒险的手术和治疗,使得一些本来可以“搏一搏”的病例,得不到应有的治疗,有的病人甚至被医院拒之门外。这对医学探索精神是个沉重打击。孩子就医家长全程录音录像,医生步步要求签字。医患关系再这样发展下去,最终受害的还是医生、患者和社会。

医患纠纷的起源大多是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而医生面对患者的不信任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部分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炒作、歪曲事实,更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所以,患者把生命交给医生,就要充分信任医生,一个负责任的医生是肯为病人治好病去冒险的。如果医生为治好病人冒风险反而给自己招致危险,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他宁可放弃冒险。当医生和患者接触的时候,应多花点时间和患者聊聊,体现出病情之外的关心,在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应当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就有利于建立信任关系。在诊室里,医生要先向病人问好,病人有什么疑问必须详细解答,态度必须温和。病人离开诊室的时候,医生要目送或致谢。在手术室,主刀医生应亲自在门口迎接病人,术后要等待病人醒来或送病人离开手术室。用良好的服务呵护医患关系。医生诊治时,要先给病人开“关怀处方”,再来谈治病。每个医生不妨牢记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那段道出医学和医生角色本质的箴言:“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三、重建信任——需要制度的反思

医患关系僵局如何破冰,仅靠内心的自觉去重建信任够不够?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很脆弱。

当前医患矛盾尖锐,表面上是由于患者专业知识缺乏、不理智、对医生不信任,部分媒体的报道不客观造成的,实际上是因为医保体系不完善、医疗资源缺乏、社会医疗卫生体制机制造成的。

反思广东佛山“弃婴门”事件,造成医护人员不规范操作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中什么?纵观案件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无不暴露出当事医院管理制度未落实、规章制度不健全的弊端。给医疗埋下“定时炸弹”。在国外,当医疗差错发生,医院管理者首先检讨自己,检查操作流程、医院制度是否存在问题,然后积极采取措施弥补差错,给医护人员继续执业的信心。在国内,犯错的医护人员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落后医院管理机制及医疗体制的替罪羊。人,孰能无过?对犯错的医护人员不是惩戒了事。而是认真分析发生错误的根源,减少或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此外,还需要建立一个事前能发现、事后能及时改正,并有效预防差错的长效机制,以保证在正常管理下的医护人员不再犯低级错误。

医院见死不救、遗弃伤员是创收思维作怪。公立医院要体现患者的利益,体现公益性,就要去利益化,让公立医院真正公益起来。一方面改革医务人员的薪酬,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与其付出的知识贡献相适应。另一方面,必须承认“大处方”、“大检查”的客观存在,而且相当普遍,就是缘于“以药养医”政策和政府的补偿政策、扭曲的医疗价格政策没有体现医生的知识价值所造成的。实行“医药分开”、破除“以药养医”,重在切断“医”与“药”之间的利益关系。“医”不仅指医疗机构,也包括医生。

建立第三方医调纠纷机构来调解医患之间的沟通,以避免双方的情绪化冲突,以保证医疗鉴定结果的公正客观性。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第三方医调纠纷机构,引导群众在法律框架下妥善解决医疗纠纷,效果显著。但第三方调解机构的人员、专业、中立性等还需不断完善,整体上还偏弱,面对医患对抗暴力事件频发,担心形同虚设,第三方调解机制真正落到实处尚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