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医附院宣传科 马 瑞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在生命的轮回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一过程。医者,所起的作用是为患者减轻痛苦、减少可以避免的死亡,使人们延年益寿。说白了,医者就是治病的人。不管从多大程度或哪一角度来看,医学是最具有人文精神传统的学科。医生这一职业,是最含有人情味的职业。人生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这一情感在就医的路上随时都会产生。
我虽然不是一名医生,但在医院负责宣传工作中的过程中,接触了不少名医,他们都普遍存在一个共性:尊重生命、善待患者。正如平日人们所说,技不近仙者不可行医,德不近佛者不可行医。
刘苏,是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的一名医生,从其行医过程中善待患者的点点滴滴,足以窥见人性的光辉是怎样在医者中闪烁的,足以说明一个敬重生命的人才会去善待生命。
近日,一位来自海南文昌农村的患者,患有重症心脏瓣膜病,左室舒张术内径已达89mm,命悬一线,已在省内多家大医院转院治疗,由于病情重,家里穷,孩子小(大的11岁,小的3岁),家属已经打算放弃治疗。接到这个病号后,说实在的,刘医生也担心过,假如冒着风险手术失败,病人去世了,在当下这个医疗环境下,是……但面对着求生欲望极强的患者,刘医生不顾那么多,他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强烈的怜悯之心,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占据了他的心房,首先他觉得患者还有希望,凭着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这个手术他觉得有把握。更重要的是,患者也理解医生支持医生,患者含着泪对医生说,刘医生,求求你,救救我,给我做手术吧。这是医患之间都有这种共同的愿望,因而共同配合,共克疾病,终于使患者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
在医院,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考虑的医生举不胜举。一位好医生,要有高超的医术,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医术乃医者之本。不然,很难起到救死扶伤、治好病人的目的。但是,仅有精湛的医术还远远不够,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德才行。因为医德乃医者之魂。故只有技德双馨,方是平时人们称之为“大医、儒医”的崇高境界。才真真正正称得上“人民的好医生”这一美誉。
对于一名从医者,笔者认为,其人性的光辉体现在其行医的全过程中,其对患者表现出来的“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点点滴滴,至情至爱,这些人之情怀,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
如何将这一人性光辉在行医过程中闪烁呢?
笔者认为:
首先,医者对患者必须怀有一颗同情之心。
不难想象,每当患者来看医生的时候,或当病人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此时此刻,他(她)们早已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托付给医生了。天地间,人世间,还有什么样的托付,比这重要而神圣呢?可见,从患者走进医院这一天起,医者就须大发恻隐之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去善待病人,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把人性的仁爱施于患者,温暖患者,千万不要对患者表现出麻木、冷漠的表情,产生出不可商议的傲慢、骄横,甚至教训、责备的态度和举动。
其次,必须把握好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由于病痛,颠覆了患者正常的人性思维,这个时候,从某一角度来说,他(她)们已经不是正常人了,他(她)们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理解、宽慰。因此,医者必须善于关注病人及其家属的情感、意愿和痛苦,善于理解病人的语言、心情、甚至悲情。放平心态把医患关系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让患者相信您。诚然,患者也要学会尊重医生。唯有彼此之间互相了解、互相信任,才能起到有效的情感交流,从而互相配合去面对共同的敌人——疾病。
再次,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医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直接服务的对象是有病痛的人。因此必须有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切勿重利轻义,重个人前途,轻社会利益,更忌受“红包”拿“回扣”开“大处方”,重金钱崇拜而轻事业追求。
仰望“人性”的星空,医者,是这一星空中较为闪亮的一颗。在医学人文精神相对缺失的今天,让“医者”这颗星闪发出来的光辉来得更加耀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