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学习心得

作者:日期: 2012-07-19浏览: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路31号 传 真:66782831 电话:(86)0898-66772248 Email:fuu_fuf@yahoo.com.cn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copy right 2008

海医附院党办 赖运岛

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参加省卫生厅组织党务干部赴延安学习考察有感

7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这块土地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地,也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13年难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为世人所敬仰的伟大成就。7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依然是一片热土。

今年6月5-8日,有幸参加由省卫生厅组织的全省卫生系统党务干部赴延安参观学习考察,感概万千。一直以来认为,从事思想教育工作是枯燥无味、刻板无趣的。说教者苦口婆心、唾星横飞,授听者有心无力,昏昏欲睡,双方灵犀不通,一头热一头冷,难于达到互动效果。

此次延安之行,大家一改平时工作严肃面孔,始终沉浸在感受红色革命情景的喜悦中,尽显童真本色。在车途中唱响革命歌曲、朗诵毛泽东诗词,表演即兴节目绘声绘色,唤醒了久违热血的回忆,疲备之态顿消。驻足宝塔山下,仰望圣地,瞻仰领袖们曾经住过的小窑洞,仿佛看到了巨人们的身影。先辈们艰苦卓绝英勇斗争的情景历历在目,平时只在书本里、影视中看到的历史画卷就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学习不应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授,也不只是翻阅书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应是多角度呈立体的。走出去,亲身体验生活不失为一种绝好的学习手段,百闻不如一见,见到的活生生的感受肯定比想象的感觉要强得多。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会想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住在长不过四五米、宽不过三米的昏暗小窑洞里,家俱只有一张床、一个三斗柜、一对旧沙发、一张只有几根小布条的靠椅,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毛泽东主席在这里接见外宾,写下了《论持久战》、《纪念白求恩》、《学习张思德》、《移公愚山》等伟大论著,指挥千军万马抗击外来侵略,成为红色中国的心脏。

思想教育学习其实并不是索然无味的,而是色彩斑澜、富有感情韵味的。当车子经过南泥湾时,看到那不停工作的小油井,仿佛看到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在开垦种地,一幅大生产运动的火热情景。宝塔山下不再是黄土覆盖寸草不生,而是葱绿一片。山脚下的延河水不再波涛清沏,而是涓涓细流,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艰苦岁月:不能忘记过去,革命的传统要代代传!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多么熟悉的名字啊,在心中一直是那样的神秘,而现在眼前的一切,却令人感到亲切、甚至是激动,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情不自尽高喊:共产党万岁!

在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思想教育面临工作压力大、时代特色鲜明等诸多问题。电脑、网络、手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悄然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让思想和信息的沟通与学习更便捷、更活跃。精神的力量具有穿越能力,决定它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不断创新的学习手段。不在篱笆内说教,敞开大门眼观领悟,革命精神的学习就一定会不断充实新的时代内涵,由此放射出穿越时空的恒久生命力。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响切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