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好医生,一心为病人着想
精益求精,为患者做出精准诊断
重视科研教学,为临床提供更多病理人才
面对患者那种焦虑而渴望的眼神,海南省著名病理科专家翁阳,最为深知这一眼神背后的内心世界。因为他的每一句话,都悬着患者的命,系着患者的心。许多时候,他的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1984年,翁阳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以后,就一直从事病理学诊断、教学、科研工作,他曾在上海交大瑞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单位进修学习,长期工作在一线,紧密联系临床,胜任病理常规、冰冻及疑难病例诊断,参与主要病理会诊工作。
二十多年来,翁阳对病理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一直致力于为患者做出精准的诊断。他常常亲自看病人,给病人做检查,从而获得第一手临床材料,为病理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有一次,一位病人手臂出现的病变,经外科医生活检,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但他发现临床资料过于简单,形态上还需鉴别的疾病,于是翁阳亲自到病房看病人,发现该病变有反复的经过,肉眼上不像恶性病变,结合临床形态改变,最后诊断了是一个良性病变,随访了多年证明是正确的,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作为病理医生,翁阳能够系统地认识疾病,是因为他在看片前,已经对病人的基本情况做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对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各种检查结果也掌握得非常全面,而且还很熟悉其相应的治疗情况和方法、手段。翁阳曾说过:“要做一名合格的病理医生,不能一味地在显微镜下依据形态诊断,那就容易出差错,一定要多看病人、多与医生沟通。”
身为海医附院病理科主任、海南医学重点学科———病理学学科带头人,集医务、教学于一身,加上科研工作,翁阳的日程总是安排的满满的,但他一如既往地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体恤病人,一心为病人着想。他经常手提针吸细胞器械到病床边为病人服务,为了给远方来的病人尽可能早点发出报告,他常常加班加点,有的病人家庭困难,他就主动为病人提供返程路费。他真正做到了急为病人急,想为病人想,他每天几乎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经常晚上、周末到办公室,解决一些疑难病理例。
翁阳记不清多少次拒收红包,记不清多少次苦口婆心地对病人家属说:“这个钱我不会收的,为病人看病是我们医生的职责,你们把钱用在治病上。”如果遇到那些病人家属给红包,拒绝不了的,他就主动把钱放入病人住院押金中,让病人出院、退押金,把钱一起退给病人。他不仅一个人对病人十分负责,还让科室医务人员,积极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情况,如果得知病人经济上极其困难,他会主动向领导提出减免病人的检查治疗费用,还号召大家为病人捐款捐物。像这样帮助患者的事迹,不胜枚举,面对患者千恩万谢之时,翁阳只说了一句话:“我是一名医生,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关于海医附院病理科的发展规划方面,翁主任介绍,“我科承载着海南省的病理诊断工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病理科诊断项目的发展,开展分子病理诊断新项目,做好整个病理质控工作,尤其要做好发展病理远程会诊系统,为患者提供方便。”病理远程会诊系统的建成,患者即便在海南省市、县医疗机构遇到病理诊断难,也不用以借片的形式自带切片去大医院会诊,这就让患者省去了来回奔波的辛苦,免去支付高昂的交通费和住宿费,而且保证了患者能够及时拿到诊断结果。据了解:海南省病理远程会诊与质控平台的建立,可有效解决海南省市、县医疗机构病理诊断难而抑制其临床技术发展的瓶颈,可以缓解各基层市、县病理科病理医师缺乏和临床快速发展的矛盾,为医院院际之间的疑难会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桥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四处奔波求医,而造成的看病难和贵的问题;同时远程会诊和质控也是肿瘤规范化诊治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可大大降低病理诊断难、错、和规范化的问题,可大大提升我省肿瘤的诊治的准确率。
除了忙于繁重外科病理工作外,翁阳还忙于海南医学院教学工作。他认真负责,备课认真,精心准备,深受学生的好评,是海南医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获海南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大赛“教学十佳”提名奖,多次获优秀教师称号,几年来主编及参与编写的教材6部之多。
为了适应临床医学发展的要求,翁阳注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把科室的每个人都送到国内各大著名 医院学习,不分到国外学习,把整个团队建设成有活力、有思想、有知识、能战斗的团体———海南省医学重点学科。
在平时的工作中,翁阳就身体力行,与临床医生交流沟通,到手术室了解手术情况,与医生共同讨论诊疗方案。他以身作则,用行动,为病理人才做榜样,让他们真正为临床做贡献。
尽管翁阳的病理工作、教学十分忙碌,他还是积极写论文,搞科研。近些年来,翁阳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参与研究的课题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文10多篇。
对于科研,翁阳尽心尽力。他在海南省创立针吸细胞学技术,为病人提供了便利、快速、经济的病理诊断方法,尤其是对不能手术且需要病理诊断依据做治疗的患者又决定性的意义,而且还解决了临床上一些较棘手的问题,针吸细胞学是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诊断要求较高,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较大,至今尚未出现明显的差错。他带领的学科在省内率先开展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基因重排等新技术,使病理诊断从细胞水平进入蛋白、分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