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4项核心指标中有3项与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有关,因此,如何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很重要的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工作之一,需要医务科、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药剂科、护理部、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室、相关临床科室、信息科、设备科、总务科等多部门参与才能完成此项工作。多重耐药菌常见的科室有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室、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颅脑外科、儿科、神经内科、心外科等等。
1.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定义: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泛耐药细菌(pan-drug resistance Organism, PDRO)定义:指细菌对本身敏感的所有药物耐药;亦称为超级细菌。
3.1.1先天性不敏感:是细菌稳定的遗传特性,它受细菌染色体DNA控制并且具有典型的种属特异性,如多数革兰阴性杆菌耐甲氧西林和万古霉素,肠球菌耐头孢菌素,厌氧菌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等。应该注意的是,极少量的抗药菌存在于大量的敏感菌之中原本不足为害,但经临床频繁使用抗生素之后,药物杀死或抑制敏感菌的生长,而抗药性细菌继续生长繁殖,由此对抗药菌起了选择作用,形成了抗药菌系。
3.1.2 获得抗药性:是细菌在抗菌药物选择压力存在下经过基因突变,或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抗药移动因子的转移而获 得的对某种/些药物的抗性,其中移动因子包括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
3.1.2.1基因突变:抗菌药物压力下的基因突变常常发生在药物作用靶基因中,当发生突变后,导致药物的结合作用下降或消失,进而产生抗药性。
3.1.2.2细菌间抗药性基因的转移:抗药性的遗传信息存在于质粒或染色体上。抗药性的遗传信息可通过多种机制由一种细菌向另一种细菌传递,抗药性基因的转移包括接合、转导、转化等。
3.1.2.3抗药性转座子转移:转座子上所带的编码抗药性蛋白的基因随转座子转移而转移入敏感菌,尤其是多重抗药性的转移,从而导致抗药菌的广泛传播。
3.1.2.4整合子介导的抗药性:整合子是整合在一起的DNA片段,包括一个整合酶、一个增强子及一个基因盒整合位。形成抗菌基因簇。整合子缺乏自主传递能力,经常与细菌种内和种间遗传物质如质粒和(或)转座子连在一起。整合子在革兰阴性菌内广泛分布,因而是微生物抗药性在革兰阴性菌中的重要传播源。
是指抗药菌遗传学上改变在生物化学上的表现。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
3.2.1产生使抗生素失去生物活性或结构破坏的酶:如β-内酰胺酶(包括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使其β–内酰胺环的酰胺键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红霉素酯化酶(由质粒介导,水解红霉素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构中的内酯而使之失去活性)
3.2.2抗生素作用靶位的修饰或靶酶的结构改变:靶位的蛋白结构和(或)数量改变,靶位仍保持其功能,但抗生素不能与之结合。
3.2.3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抗菌药物进入细胞内减少。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天然不敏感性,其原因之一是其细胞膜上缺乏帮助转运这类药物的膜孔蛋白或可利用的膜孔蛋白较少。
3.2.4细菌主动外排泵系统:是指有些微生物细胞膜上可能存在一种使药物外排的机制,在降低药物摄入的同时,促使药物外排,使抗生素达不到抑制浓度,微生物因而产生抗药性。这种药物抗药性外排系统可以作用于多种抗生素,通过染色体或质粒垂直或水平传递给同种或异种细菌,从而使抗药性不断传播。
3.2.5生物被膜(biofilm;BF )的形成:细菌分泌的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可将细菌包裹其中形成膜状物,是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和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
4.1耐药菌产生增加(抗生素选择性压力):由于医生过多地使用抗生素,造成对基因突变及耐药基因转移的耐药菌进行了筛选。
4.2耐药菌传播增加:通过医护人员、保洁员尤其是手的接触和传播,细菌在病人间交叉寄生造成耐药菌株在医院内的传播,以及随后通过宿主病人的转移,耐药菌在医院间甚至社区进行传播。
5.如何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根据卫生部2011年1月17日实施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和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
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 年版)》要求,建议各科室做好以下工作:
5.1医务科:成立和领导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小组,成立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小组。
5.2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制定并监督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牵头组织相关临床科室、微生物检验室、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设备科、总务科、信息科等讨论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相关信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参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工作;指导临床科室手卫生、消毒隔离等工作;做好相关记录和多重耐药菌的登记、统计、分析工作。
5.4护理部:配合感控办参加手卫生、清洁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监督工作。
5.5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室:每季度为临床提供重点科室耐药菌的趋势与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和预警建议;及时电话通知相关临床科室报告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做好多重耐药菌的登记工作;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工作;指导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转运;对多重耐药菌标本标注特殊细菌标识,密封防渗防漏转运,高压灭菌销毁。
5.6相关临床科室:严格执行医务人员和保洁员的手卫生制度;及时正确采集标本;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尽可能单间隔离或同病原菌同室隔离,做好隔离标识工作(接触隔离为主,有呼吸道感染患者应同时采取飞沫隔离措施),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及或连续二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医疗用品实行专人专用,用后及时消毒;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按制度严格执行环境、物体表面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治疗感染而非寄殖菌或污染菌;医疗废物密封防渗防漏转运,标注特殊细菌标识。
5.7信息科:提供多重耐药菌网络直报和蓝色颜色标识、统计支持。
5.9总务科:提供防护用品和建筑布局等后勤保障支持。
|